《周易》成书时代及作者
按照传统的说法,《周易》成书是“人更三圣,世历三古。”也就是《周易》成书经历了上占、中古、下古三个时代(即所谓“三古”),是由伏羲、文王、孔子三个圣人完成的(即所谓人更三圣)。
伏羲,又名宓羲、包牺、庖牺等,是中国神话中的人类始祖。传说人类由他和女娲兄妹相婚而产生。又说他教民织网狩猎,并发明了八卦。根据许多学者研究考证,他是原始社会中的部落首领。从考古出土文物看,伏羲像多是人头蛇身,这可能是后人对自己祖先加以崇拜的结果,是一种图腾崇拜。
文王,周族首领,姬姓,名昌。商朝末年,纣王残暴,不断遭到人民反对,而作为商统治之下的周国在文王治理之下日益强大,文王也大得民心。这就构成了对商的威胁。在此条件之下,商王纣将文王囚禁在羑里(河南汤阴县内),文王在遭难之时而演出六十四卦和卦爻辞,故史书称文王作《周易》。
孔子,是春秋时鲁国(山东曲阜)人,是著名的思想家、教育家,儒家创始人,曾作过鲁国司寇,一生不得志,主要致力于教育,并对流传下来的古代文献加以整理,按照史书说法,《易传》是他晚年创作。
根据“人更三圣,世历三古”的说法,《周易》不是一个时代,一个人的作品,这一说法是正确的。但也有许多问题,如伏羲画八卦只是一种传说,没有更多的实物去证明它,同时也没有更多的证据去反驳这一论断。而关于文王重八卦、作卦爻辞的说法,也有问题。因为在《周易》卦爻辞中记载了文王以后的史实,如有的学者认为“箕子之明夷”“康侯用锡马蕃庶”等辞反映了文王以后的史实。由此卦爻辞不是文王所作,也有人认为重卦也不是文王,如王弼认为伏羲重卦,郑玄认为神农重卦,孙盛认为夏禹重卦。
孔子作《易传》说法也有分歧,有说是孔子所作,也有说是孔子学生所为,传统说法是孔子作《易传》,但是,在《易传》中有“子曰”之称,“子曰”在古代是指学生对老师尊称,孔子不可能称自己为“子曰”。
根据现代学界研究的情况看,一般认为,《周易》(指64卦及卦爻辞)成书于殷末周初,反映了殷末周初文王与纣之事,其重卦出自文王之手。而卦爻辞是周公所作。
关于《易传》,大多学者认为,它成书于战国时代,作者不是孔子,是孔子后学者作品,但体现了孔子的精神,反映了孔子儒家的思想,可能有许多话是孔子传授《易》时所说。孔子的学生根据孔子讲《易》时的记录,加以整理、补充、润色而编纂成《易传》。据刘大钧先生《周易概论》考证,《易传》为思孟学派(孔子后代子思和后学孟子)所为。(见《周易概论》P27—37)当然也有人提出孔子不仅没有作《易传》,也没有读过《周易》,但这一看法是不正确的。理由是:在《论语》中,孔子明确地说过“五十以学《易》”,也引用过《周易》恒卦九三爻辞“不恒其德,或承之羞”。司马迁、班固在史书中肯定过孔子晚而喜《易》,读《易》“韦编三绝”。所谓“韦编三绝”,是说孔子在反复读《易》时,其中串书的牛皮断过三次,说明读易之勤,功夫之深。韦:牛皮。韦编:用牛皮串竹简。三绝:断了三次。春秋时没有纸,将字写(或刻)在竹简上,用牛皮串起来成册。由此可见,孔子读过《周易》。
上一篇:《周易》性质
下一篇:太极图:世界哲学的起源